“ 学子都想上部属高校,但部属高校资源是极其有限的,怎么分配?”
标签:教育
挽起袖子,点亮这部大四学生的乡村教师纪录片|微思客·草根求援
你好,我是Letty,明年即将大四毕业,坐标上海。我正在为制作纪录片寻找伙伴。
一部有关中国农村教育的纪录片。
“……穷……苦……难……”
这也许是现在出现在你想象里的?
抱歉,这部纪录片想说一个充满希望的故事。
香港殖民后期的教学语言政策|微思客
元嘉草草 | 微思客编辑,英国约克大学社会语言学博士候选人
1842年到1997年,香港成为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长达155年。在这150多年里,香港的教学语言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是什么造就了英文在香港的地位?本文通过探讨殖民后期的香港教学语言政策,给读者展示一个粗略的殖民语言政策轮廓,并试图分析背后的动机和带来的影响。
猛稿| 孩子是父母弓上射出的箭
★本文原载于“王文勇财新博客”,经作者授权,由微思客推送。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孩子是父母弓上射出的箭
王文勇
英文世界里育儿手册汗牛充栋,中文世界也多如牛毛。有人认同积极引导,有人希望顺其自然,很多观点相互矛盾,部分分歧来源于人类心理探索还处于瞎子摸象的阶段。更多分歧来源于隐含的教育目标不一致。什么是对孩子好?十个人能有二十种观点。 继续阅读“猛稿| 孩子是父母弓上射出的箭”
读者来信| 社会主义政“教”结合模式的分析
★本文经作者授权,独家授权微思客首发。如果需要,欢迎转载。请务必按下述要求进行: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 作者刘健。
新中国的教育与政治
——社会主义政“教”结合模式的分析
刘健
内容摘要:本文综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历程,从领导人物的观点,来分析其对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造。着重点在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思想方面来讨论。以政治与教育结合为出发点,试图解释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的教育理念背后蕴藏的历史动机,并且对未来的教育方向进行展望。同时也批判地看待了改革开放以来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教育成果。
关键词: 教育 政治 社会主义建设
理性之外(五)| 教育的本质
★经作者同意,如果需要,欢迎转载。但请务必按下述要求进行:本文转载自“微思客WeThinker”微信公号(wethinker2014),作者清木远。
(图片取自网络)
理性之外(五)
思验田/清木远
提到教育,人们喜欢将它看成一种投资,若是投资,就要求回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跟所有的投资品一样,花今天的钱,换明天可能的回报,牺牲今天的流动性,换明天的现金流。
书评 | 冉夷侨:培育人文的教育
[美]努斯鲍姆著,肖聿译:《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
[内容简介]
《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内容简介:在这《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中,当代著名哲学家玛莎·努斯鲍姆从根本上批判了一种思想,即教育首先是为经济增长服务的工具。她指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导致更好的生活质量:忽视、嘲讽艺术和人文学科,将使我们大家的生活质量以及我们民主制度的健康陷入危险。
作者指出,从教育的历史上说,人文学科曾经是教育的中心内容,因为人文教育被认为是培养负责任的、有能力的公民的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的目的走向了令人担忧的方向。急切地想推动经济发展,国家日益将培养学生的经济生产力作为主要目标,而不是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道德、负责任的公民。这种以获利的技能为中心的教育是短视的,已经腐蚀了青年人质疑权威的勇气与能力,降低了他们对弱势群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同情心,削弱了人们处理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能力。这些基本能力的缺失对健全的社会和世界是有害的。为改变这种状况,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抵制将教育降格为GDP的工具;相反,我们应该将教育和人文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成为对他们的国家和整个世界有责任心的公民。
[作者简介]
玛莎·努斯鲍姆(Martha C. Nussbaum),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公共知识分子。她从纽约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从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执教于哈佛大学、布朗大学、牛津大学,现为芝加哥大学哲学系、法学院、神学院合聘的法律和伦理学教授。获颁世界上37所大学的荣誉学位。任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委员会委员。被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英国《展望》杂志两次列入“世界百名杰出知识分子”(The World’s Top 100 Intellectuals)榜单。著作颇丰,主要著作有:《善的脆弱性》《欲望的治疗》《培育人性》《思想的剧变》《逃避人性》《生活质量》《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等。(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