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此为微思客团队在三八国际妇女节特别策划。
三八国际妇女节(International Women's Day)是为了纪念妇女权利的运动而设立,在这一天,我们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微思客特意在这一天,推送一篇关于女性主义与科学的文章,以飨读者。
作者:刘满新 | 自由撰稿人
科学与女性主义
(Photo: Bret Hartman/TED)
屠嗷嗷
2015年,屠呦呦因在研制青蒿素等抗疟药方面的卓越贡献,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被诺奖委员会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历史上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获奖者、首位亚洲及华人女性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得主。
莱拉·施耐普斯(Leila Schneps)
美国女数学家,供职于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和皮埃尔和玛丽·居里大学朱西厄校区数学研究所。除了发表学术论文,施耐普斯还编有数部教科书,写过一本科普书和多篇科普文章。施耐普斯还以笔名凯瑟琳·萧(Catherine Shaw)发表了一系列数学主题谋杀小说。
女性主义科学批评和女性主义科学
Elizabeth Anderson
美国密西根大学杰出教授,研究方向包括社会哲学、政治哲学,女性主义等。她的著作《The Imperative of Integration》荣获2011年美国哲学协会Joseph B. Gittler Award。
- 研究科学中因排斥或边缘化女性科学家而阻碍了科学进步。例如,由于密苏里大学没有给予Barbara McClintock支持,并且在教员会议中排斥她,没有给她职称、资源,甚至没有给她提供获得研究生的渠道,Barbara McClintock关于基因转座(genetic transposition)的突破性研究推迟了好久才进入生物学研究主流。
- 研究科学和技术的应用如何损害和不平等对待女性及其他弱势群体。例如,优生学;或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通过给男性提供比女性更多的训练和资源而强化性别等级。这些问题很可能源于这些学科中的种族偏见或者对女性的工作(包括家务工作)对经济贡献的不平等看待。
- 研究科学如何忽略女性和性别,并且研究科学如何可以通过关注女性和性别从而获得更好的理论。例如Hays-Gilpin和Whitley所编的《性别考古学读本》中所记载的例子,以及Pamela Paxton发现,在政治学关于民主与选举的研究中,投票者常常默认为男性选民,忽略女性选民,进而对民主发展的研究产生偏差。[4]
- 研究所谓的“男性”思维模式是如何损害科学研究。例如Carol Gilligan的研究对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发展模型的批评,指出Kohlberg的对道德成熟的模型是基于一个全男的样本,并由此总结出他们才是道德成熟的标准模式。她认为,Kohlberg得出的研究结果忽略了人类道德发展的重要部分,那就是女性的部分。[5]
- 研究那些进一步增强了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歧视的科学研究如何达不到科学的标准。例如著名的所谓“狩猎者-采集者”(“hunter-gatherer”)区分,不过是重复性别二元区分所带来的刻板印象,研究表明,应用这种区分的很多研究采取很多双重标准。女性在到处收集的过程中,不仅为集体带来占总食物近70%的猎物和植物,在收集过程中获得的动物猎物会被描述为采集,而男性同样行为获得的动物猎物则被称为狩猎。[6]
卡伦·霍妮(Karen Horney)
德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学派研究者。社会心理学的先驱。对基本焦虑研究贡献良多,并提出理想化自我的心理学概念。
卡罗尔·格雷德 (Carol Greider)
美国分子生物学家,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系教授。她因为“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而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和杰克·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事实与价值
苏珊·哈克(Susan Haack)
美国迈阿密大学哲学系及法学系教授,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曾任英国沃威克大学哲学教授。其研究范围广泛,包括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科学哲学、实用主义、法哲学和后现代思潮批判等。
玛格丽特·汉密尔顿(Margaret Hamilton)
美国计算机科学家,系统工程师和企业家,曾担任MIT仪器实验室软件工程部的主管,帮助该实验室开发阿波罗计划中航天器打在的飞行软件。1986年,她在马萨诸塞州剑桥镇创立了汉密尔顿技术有限公司(Hamilton Technologies, Inc),并担任CEO。
真与科学的目标
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
法国病毒学家,巴黎巴斯德研究所逆转录病毒感染调控研究小组主任。她主要从事反转录病毒研究领域的研究,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发现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她和同事吕克·蒙塔尼耶籍此一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迈-布里特·莫泽(May-Britt Moser)
挪威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挪威科技大學卡夫利系统神经科学研究所和记忆生物学中心创始主任。2014年,她与爱德华·莫泽、约翰·奥基夫因「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胡秀英
胡秀英出生于徐州,是世界植物学权威,尤其是冬青科、菊科、锦葵科和兰科。全球四百多种冬青中,有三百多种是由胡秀英博士命名,而被稱為「Holly Hu」(意即冬青胡)。1946年胡秀英获哈佛大学(Radcliffe)学院奖学金赴美国深造,1949年获得博士学位,同时获金钥匙奖。1968年,胡秀英博士自美返香港,出任崇基学院生物系高级讲师,教授普通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并作野外采集考察。2012年,胡秀英博士在香港逝世,享年102岁。
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
[4] Paxton, Pamela, 2000,“Women’s Suffrage and the Measurement of Democracy: Problems ofOperationalization,” Studies in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5] Gilligan, Carol,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6] Crasnow, Sharon, AlisonWylie, Wenda K. Bauchspies, and Elizabeth Potter,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Science” i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7] Stanley, Liz & Sue Wise,1983 Breaking Out: Feminist Consciousnessand Feminist Research
[8] Haack, Susan, 1993,“Epistemological Reflections of an Old Feminist,” Reason Papers
[9] Putnam, Hilary, 1981, “Factand Value” in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See also Nelson 1993, “Epistemological Communities”.
[10] Kuhn, Thomas, 1977, “Objectivity,Value Judgment and Theory Choice”, in TheEssential Tension
[11] Anderson, Elizabeth,1995, “Knowledge, Human Interests, and Objectivity in Feminist Epistemology”, Philosophical Topics
[12] Longino, Helen, 1994, “InSearch of Feminist Epistemology”, Monist
[13] Anderson, 2015
[14] Anderson, 1995
[15] Ibid
[16] Ibid
编辑:元嘉草草
校对:汪阳,徐芮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