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可以称得上是一次“革命”吗?它为何率先在英国发生?当时的英国有哪些独一无二的“优势”?James LAI 的这篇文章,细致梳理了霍布斯鲍姆笔下英国从18世纪的“技术改良”走向19世纪20年代的“工业革命”过程中的重要线索。
James LAI | 微思客读书会第四期成员
在《革命的年代》一书中,“工业革命”是霍布斯鲍姆认为塑造现代世界社会形态(即常人所说的“现代性”或“自由市场经济”)的“双元革命”其中之一的历史现象。从今人的视角来看,工业革命的确可以被称得上是划分基于传统农耕社会和现代工业文明的一道“天堑”:前者是基于个人需求适足性、简单生产而非财富增殖、“千年如一日”的社会图景;而后者则是基于个人需求无限性、扩大生产以达到财富无限扩张、“一日胜千年”的发展主义现象。二者所呈现的社会图景的巨大反差,足以名副其实地称得上是一次“革命”性的世界变迁。
一、“工业革命”称得上是一次“革命”吗?
(图片来源:http://baike.soso.com/h7874.htm)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用霍布斯鲍姆在强调历史事件的“长远后果”和“早期关键性发展”的二分法作为评价的话(见《革命的年代》序言部分),我们可以说,从早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工业革命”是一个英国生产技术长期演进的过程,身为历史现场中的人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促进了后来人们所称的“产业革命”;而如果在其对世界的长远后果的影响来看,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起飞”,突破了传统经济运行的技术局限,以及塑造了“现代”与“传统”分流的物质基础,因而我们能名副其实地将其称为一次革命。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前提是我们能够尽大可能地回归历史现场,还原事件进程。当我们今日几乎无法摆脱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后果时,我们不得不追溯其事件渊源:为什么工业革命能够率先发生在英国?或者说,为什么能够从英国原有的技术生产中“演化出”当今的大规模社会化生产现象?
二、“因祸得福”的英国优势
(图片来源: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28/c_127526217.htm)
关于第一个方面,虽然当时英国在基础科学的发展要落后于法国(或许英国经验主义的思维传统影响了这一点),但也正是出自于英国自身的经验主义传统和重视实践的技术家的能动性,而非实验科学家的基于“求知”的超验追求,英国在生产技术的进展则要高于法国。
而从第二个方面来说,英国的高等教育的不足,正是使得一批 “勤奋刻苦、才华出众”的人士能够投入到当时的“乡村学校”当中。正是排除在英国国教会体系之外的境遇,才使得他们能够“幸免于”这种如作者所言的“毫无生机可言”的学校,从而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技术生产当中。
而从现实的世界历史中也可以发现——无论是欧洲各国还是中国历史的经验——从事商业或者工匠行业的人群,大多数都是无法进入或者无能力进入正规教育体系中的人群所构成,在欧洲则是受到宗教制度隔离而影响的诸如法国的胡格诺教徒、英国的非国教徒人士以及欧洲大陆的犹太人;在中国则是基于生活贫困而“铤而走险”的各种地方性的商帮团体。从事商业牟取利润的冲动心理,使得他们能够在一线的商业竞争中能够不断改良自身的技术,从而谋取立足之地。相比之下,他们的境遇无论是在18世纪的欧洲大陆科班出身的“追求真理”的学术人士还是中国的儒家学者看来,都是一种“不入流”的行业。而正是当时英国正规建制化的教育模式的不完善,也正使得大批优秀人士由于自身的宗教背景而无法为其所吸纳,从而能投身于技术改良的实践中,渐渐的,这种技术演进就成为了“工业革命”的起源。
三、天时地利:独占的世界市场空间
作者认为,解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
(1)需要有一个已经为生产者提供“特殊报偿”的行业,用现在的经济术语就是能产生规模收益;
(2)同时也需要有一个“为某个生产国所垄断的世界市场”,从而能够扩大销量,进而提升资本积累。
(图片来源: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66079_1)
这场“海上竞争”源起于1688年,经历了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2-1713)、七年战争(1756-1763)以及拿破仑战争,英国在此期间先后夺取了直布罗陀海峡(成功阻隔法国地中海舰队和大西洋舰队)、哈德逊湾和纽芬兰殖民地、以及将法国驱逐出印度次大陆地区并成功控制了非洲黑奴贸易;而法国则在战争的失败中逐步缩减其海上力量,“世界市场”的范围减少,势力范围也因此退缩回欧洲大陆。
在回顾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重商主义”的经济观念背景:也就是说,市场或者财富的获取,是一个“零和博弈”的过程而非正和性的增长;市场的“独占性”导致国家不得不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获取财富,而只有将对手“挤出”原有的市场空间和交通要道,才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这同当代的自由主义的贸易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吊诡的是,正是英国重商主义导致的自身独占的“世界市场”和廉价原料地空间的基础,成为后来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工匠扩大生产效率的外在刺激需要,也因此成就了此后的“自由贸易”的政策转向和世界“自由市场”秩序的初步形成。
正是英国独占世界市场的客观条件,使得兰开斯特的工厂能够日夜地运行,并且在这种驱动下能工巧匠们能够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良,发明水力纺织机、骡纺织机和珍妮纺织机,直到蒸汽动力的纺织机,从而能够“投资低廉、或者增加产量、几乎马上就可以回本”。换句话说,低廉的资本投入(包括技术改良和殖民地获得的廉价原料与劳动力(黑人奴隶))和扩大化的世界市场,共同构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领头者角色。而从产业角度来说,也正是棉纺织业在英国第一个成为了首先使用蒸汽动力运行的产业。直到19世纪60年代以前,英国的“工厂”一词也仅仅指代的是当时的棉纺织加工工厂。
四、次生效应:棉纺织“产业链”刺激了工业化的产业扩散
(图片来源:http://www.g12e.com/courses/rdfz/czts/chusan/ls/kcjzjy/m0101.asp)
五、总结
英国在17-18世纪以来通过海上竞争获得了独占性的原料产地、交通要道和世界市场,这是英国和其他欧洲大国所不一样的独特优势;
而英国国内自身的“独特劣势”,即自身的技术经验主义的思维和高等教育在吸收人才的“僵化作用”,使得技术人才能够投身于技术改良,并在对市场的敏感度的基础上扩大了本国棉纺织业的生产;
最终在19世纪20年代后蒸汽动力运用于棉纺织业的生产刺激了能源革命之后,导致了新的产业链以及新的需求的形成,而特别是运输和铁路业的发展,最终成为19世纪20年代“工业革命”的符号以及这一概念的行程,也使得英国能够从中脱颖而出。
这其实也符合“工业资本主义”这一概念中“工业”和“资本主义”两大特征的要求:资本主义特征在于产业的扩大再生产以及资本的无限性增殖,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存在一个足够容纳“无限需求”的世界市场空间以及维持这一生产的独占的竞争力,在当时就是排他性的殖民地;而“工业”的特征就在于基于效率导向的技术改良,英国的经验主义思维和新教徒的“工匠精神”则是这一精神的体现。“工业”和“资本主义”二者导致的扩散效应,则导致了英国从18世纪的技术改良到19世纪20年代的“工业革命”的产生。
编辑:Holly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