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
中国创造有着怎样的困难?
中国准备好跨入一个新的时代了吗?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科技与创新管理教授乔治•豪尔和GLORAD 国际研发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斯•冯•泽德维茨认为:
对于任何国家来说,创新的“框架条件”以各种各样的、通常较为复杂的形式促进、阻碍,或者说影响着一个市场的创新和创造条件。
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创新“框架条件”究竟怎么样:
人口、中产阶层和城市化

中国人口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老龄化。到2050 年,中国60 岁以上人口数量预期将达到4.8 亿。忧心忡忡的经济学家们注意到,“中国很可能未富先老”。他们担心每个快速发展的国家都要艰难度过的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在于,在绝对值的增长达到足够水平之前,中国的相对增长将放缓。为了避开这一陷阱,中国正试图从投资驱动型增长转变为消费驱动型增长。
法治层面

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彻底修订了整个法律体系,包括涉及公司、反垄断管制、破产等方面的法律。完整列举这些法律并非我们的兴趣所在,几个例子就足以说明问题,尤其是那些直接影响创新的法律,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
各种知识产权法律

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取得迅速的发展,不是因为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的压力,而是更多地来自大型的中国企业,如海尔、华为和联想等。它们需要一套知识产权制度,来保护它们自己的知识产权。专业化的分工已经建立,首家机构于1993年在北京成立。到2014 年年底,北京、上海、广州成立了专门的知识产权法院,处理知识产权诉讼。这样一来,创新型企业更倾向于在上述地区落户,因为它们可以更方便地在法院起诉造假者。
据估计,在中国超过98%的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发生在中国企业之间。我们期待大幅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让所有知识产权持有者受益,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
造假与仿冒

仿冒(通常指的是专利侵权)和造假(通常指的是冒用和模仿商标)很可能关乎人命。举例来说,假药的价格比官方定价低很多。这就误导消费者认为这些药物能够对他们的疾病起作用,而实际上潜在的疾病依然存在。企业必须持续不断地监督市场,以了解造假的程度,了解什么时候市场上的仿冒产品数量多到已经威胁到它们的业务、品牌,或者同时威胁到二者。
山寨和中国的创新文化

山寨运动是非正式的、自下而上的、大胆且极其迅速的。它成为一种将进一步演化的模式。不过对于未来的企业家来说,当他们以一种类似于制造者运动的方式投资硬件项目时,山寨很可能被保留为一种促进创新的激励性因素。
腐败

只要腐败破坏了透明和法治,对于创新者来说,它就会带来额外的成本,用以确保他们能够从投资中获益。这项成本可以变得非常之大,往往从一开始就完全抑制了创新激励。如果一国能够解决腐败问题,它取得的成就将令人瞩目。
技术转化能力

进行技术转化有三个主要途径:科研、获得技术许可以及创办一家创业公司。除此之外,一种重要的技术转化形式来自高校毕业生,他们把自己的知识带进了雇用他们的公司。
中国打算推进技术转化,因为它是吸引公立科研机构创造新的企业和就业岗位的重要手段。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致力于提高本国技术转化活动的效率。中国有一些技术转化办公室做得相当不错,不过它们的数量还太少,进一步发展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基础设施

中国把发展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沿海区域在能源生产、铁路、公路、机场以及通信等方面,已经建成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现在,中国更多地投资于中部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政策的组成部分,也影响到在华的许多外国投资人)。与印度相比,中国的基础设施拥有一种明显的竞争优势。
全景式展现中国创新发展现状
看中国如何成为全球创新者
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多位管理学院教授推荐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