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注:
宗城 | 微思客编辑
张敬轩图片
张敬轩真有其人,他的主要身份是歌手;
王敬轩不过虚构,人们说他是一位读者。
张敬轩何许人也?粤语区著名歌手。生于广州,主要发展在香港。唱歌之外,喜欢表达,经常参与公共议题。近来,传闻他能参加大陆的《我是歌手》,也听说,为了澄清谣言,他发布了一篇“中国人声明”。奈何事情一波三折,他的“歌手之旅”不容乐观。
王敬轩呢?他是新文化运动干将钱玄同的一枚棋子,是一位虚构出的《新青年》读者。一如鲁迅所言:“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没有反对者,就造一个反对者,造一个“遁迹黄冠者已五年矣”的王敬轩,他的原型是畏庐居士林纾,敬对畏,轩对庐,“敬轩”即“畏庐”。而“王”乃清室,林纾在《新青年》干将眼中,是典型的满清遗老。
1918年3月,《文学革命之反响》载于《新青年》,它由两封信组成——《王敬轩君来信》与《答王敬轩君》,史称“双簧信”。
张敬轩与王敬轩相隔一百年,一南一北,互不认识。却有相似的尴尬。
现在我们都知道,王敬轩是假的,无论钱刘(《答王敬轩君》作者刘半农)二人如何抗辩,“双簧信”本质上无异于投机行为,而王敬轩,这个虚构的符号,不过是投机者手中的牵线木偶。今天,王敬轩可以反对新文化;明天,王敬轩也可以向遗老遗少开枪。而张敬轩,他不是任何人的牵线木偶,但张敬轩既可以是一个人,一位歌手,也可以是微博、Instagram乃至其它社交网站的某个账号名称,一个被评判的符号。
这个符号最近有些麻烦,他被很多人诟病为“投机者”。
为什么呢?因为有人说:“张敬轩在境外是港独,在境内却包装为爱国者。”张敬轩到底是不是港独?抨击他为港独的,常常发出他与黄之峰(学民思潮召集人、占中运动主要参与者)的合照,或者张敬轩本人对课改、对游行示威运动发表的言论。截图遍布,真真假假,见仁见智。而认为张敬轩不是港独的人,也有不少依据,毕竟张敬轩自己也声称自己不是港独。
但还有人说:“张敬轩就算不是台独,也是港灿(“阿灿”的引申,指没见过大世面的香港人,或自认为自己为香港人的群体)。”或者就是上文的说法,断定张敬轩是一名投机分子,并没有坚定的政治主张,只是顺着利于自己的方向发言。
张敬轩有口辩不明。
张敬轩的Instagram截图
张敬轩是不是投机者,其实不是我所关心的,但我从外界对张敬轩的判断依据中,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比如:张敬轩同被断定港独之人的合照,这张照片被视为张敬轩有港独倾向的铁证。
但后来有人站出来说话,澄清张敬轩和黄之峰合照时,占中都未开始,黄之峰尚没有明显想要分裂香港的举动,而当时乃至占中,张敬轩支持的理由,不外乎“民主自由”云云,这理由如今哪一家都爱用,但肯定并非港独专属。假设一下,如果我和一位大学同学合照,后来那位同学毕业后搞港独活动,那是否意味着我成为港独支持者呢?就像那位虚构的王敬轩,如果今天他抨击《新青年》,我同声附和,但反响平平。某年某月,他突然力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干将”成为他最亮眼的标签,那我到底是支持新文化,还是旧文化的卫道士?
自然,抨击派的理由不止一张截图,还有很多张敬轩的“看法”。占中、太阳花运动、课改……据说,现在要打倒一个人非常容易——留心他有没有关乎港台的言论,如果他的言论有对于港台方面,尤其是政治上有同情或褒奖,就可以给他扣一个港独/台独的帽子了。然后,不待政府收拾他,民众的口水也饶不了他。
如果找不到他的网上言论,就线下约他出来,套他的话。
委屈一下王敬轩,模拟一段给读者看:
“阿轩,听讲黄之峰是你大学同学,你对他怎么看?”
“黄之峰大学和我的关系还好,大学的时候我还比较欣赏他。不过后来他做出那些事,道不同不相为谋。”
第二天,王敬轩的朋友注册个网络账号,将谈话录音(去掉最后一句话)泄露到网上,标题赫然写着“王敬轩公开支持港独言论”。因为王敬轩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又有录音为证,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如今,谈论公共议题是一件有风险的事,尤其是争议话题,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被断章取义,成为日后断定你支持何者的“铁证”。一种非黑即白的逻辑也仍然在公共讨论领域中挥之不去。看客会自觉将“合理性”与“认同”划上等号,如果你为一方说话,他们会自动将你默认为那一方的同谋。而这些声音往往就是要逼你表个态。
“你到底是不是这一方?”
“不是。”
“你在境内的网站说不是,可你在境外的网站却没有明确表态。你是投机者。”
“……你还要我怎样?”
“你必须在境外账号也发布声明。”
这种场面让我想到过往的悲剧,一场已经成为共识的灾难。在那场灾难中,“他人即地狱”成为现实。
《喜帖街》歌词
在公共事件的立场上必须表态渐渐成为公众人物的一种“义务”,而没有表态,或者言语含糊也会成为抨击一个人的理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每逢灾难日,不乏催逼公众人物捐钱的声音。
中国有句古话,叫“闷声发大财”,这句话如今反而成为很多艺术界人士的信条。“本本分分唱歌,不要干涉政治”成为外界对他们的规劝,沉默成为艺人最高尚的美德,与世无争,甚至过上灵修的道路,都比参与公话话题讨论更讨喜、更安全。
但这种结果不能完全归罪于吃瓜群众的头上,很多事例已经证明,艺人在公共事件,尤其是政治问题上发声没有好果子吃。
也许今天没事,但明天,后天就未可知。
就像张敬轩加入歌手那刻,虾米音乐终于没有坚持住,下架了陈升、徐若瑄等人的歌,这一进一出,相映成趣。但是,人们本以为:张敬轩被歌手“官宣”,说明官方已经为他开了通道,他曾经的“嫌疑言论”,都可以既往不咎。但如今看来,这终究成为张敬轩歌手之旅的最大绊脚石,也可能是未来阻挡他在大陆市场更进一步的根本原因。
而张敬轩大概要背负着投机者的名号,很久很久。毕竟,在一个个催问说法的人眼中,他和那个真正的投机者王敬轩,那位虚构的棋子,其实没有多大区别。而我们自己,也不晓得某一天成为必须表态的张敬轩。
编辑: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