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郎|二战及民国军事史爱好者,黄埔后人,微思客撰稿人。
卡瓦格博——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准确的说,那是一座雪峰。
藏语中对“卡瓦格博”的全称为:“绒藏卡瓦格博”,“绒”意指河谷地带,“藏”为神灵名,有强大、险峻之意,连起来即为“河谷地带险峻雄伟的白雪山峰”;但在当地村民们的口中,则更愿称呼她为“阿尼卡瓦格博”,也就是“爷爷卡瓦博格”,以示对这座神山的尊崇与亲切之情。作为一般游客的我们,通常也只知道它最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梅里雪山”。
打开搜索引擎,有关“梅里雪山”的各类叙述可谓详尽之极。但作为主峰的“卡瓦格博”并非属于“梅里雪山山系”,而是与其山脉相连的”太子雪山“之主峰,海拔6,740米。
在人们将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都已经完全商业化了今天,作为这个星球上仅剩下的几处尚未有人踏足过的雪峰,”卡瓦格博“应当算是最具传奇色彩也最令人感到敬畏的山峰了。詹姆斯·希尔顿在其著名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了一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之中的永恒、和平、宁静之地“香格里拉”。 其中所提及的“大雪山”之原形即为“卡瓦格博”。
在藏传佛教中,她是八大神山之首。 相传在松赞干布时期,卡瓦格博曾是当地一座无恶不作的妖山,密宗祖师莲花生大师历经八大劫难,驱除各般苦痛,最终收服了卡瓦格博山神。从此接受居士戒,改邪归正并皈依佛门,做了千佛之子格萨尔王麾下一员剽悍的神将,也成为了千佛之子岭尕制敌宝珠雄狮大王格萨尔的守护神,是极乐世界的象征,更是青海、甘肃、西藏及川滇藏区等众生绕匝朝拜的胜地。
在拉萨甚至有这样的传说:登上布达拉宫的金顶,便可在东南方向的五彩云层之中看到卡瓦格博的身影,可见其巅之高,其辉之远。
二战时期,卡瓦格博更是著名的“驼峰航线”所经过的地方。 “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飞虎队)"从1942年起到战争结束,经由此航线向中国人民运送了约85万吨的物资。在这条危险的航线上,美军损失的飞机多达1,500架以上,牺牲优秀飞行员近3,000人;而中国方面也先后损失飞机48架,牺牲飞行员168人。
如今,伴随科技进步及人类探险精神的日益增长,昔日那一座座曾经高不可攀的雪峰逐渐被人们在一次次的挑战中所征服。但即便如此,大自然也仍需要我们去敬仰与畏惧。
自1902年至今,人类曾十多次企图攀登卡瓦格博峰,但最后均以失败而告终。许多专业的登山者全副武装的高昂着头而来,下山时却无不沮丧痛苦的默默离去。尤其是最后的那一批登山者们竟再也没能走下来。发生在1991年的那次号称“世界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难”的事故,使得“中日联合学术登山队”中的17名成员永远留在了卡瓦博格的怀抱中。有关那次悲剧的详细经过于此不再多加叙述。但至今,在日本京都大学里(笔者注:当时日方登山队是由该大学“山岳部"成员构成,很多人都具备曾成功登顶8,000米以上高峰的经验。最初从他们的逻辑来看,标高6,740米的卡瓦格博,其攀登的难度尚在意料之中。),每年仍然都会纪念那11位不幸殒命的校友。而在中国这边,卡瓦格博(梅里雪山)也已被当地政府乃至国家,定格为永远不允许再攀登的神圣雪峰。
笔者曾于2007年造访过“卡瓦博格”。一路上,司机和当地的百姓都会不厌其烦的向你介绍“卡瓦格博”是如何的不喜欢登攀者及外国人(尤其是日本人)。而且随便哪个德钦县的居民也都能如数家珍的告诉你很多有关这座大雪山的传奇。
比如:在遇难的17人最后发来的通话录音中,人们听到队员在风雪呼啸声中大喊:”前方看到了一座寺庙!在眼前有一座大大的寺庙……“ 要知道,当时的登山队员们已处于冲顶前的最后阶段,海拔高达6,500米。在那里是无论如何不可能出现寺庙的。直到今日,人们也无法解释这段保存在当地资料馆里的珍贵录音。但在居民们故老相传的神话中,于巍峨雄壮的卡瓦格博雪山深处,是的确隐藏着一座神庙的……
另一则被人们所熟知的故事是:1991年山难发生后,两国登山者的遗体直到1998年才被偶然发现。此后,中方登山队员—王建华的妻子翁彩琼她们与日本家属团一起来到德钦县参加“十七勇士纪念碑”揭碑仪式。
此时奇迹发生了!大雪山仿佛被感动了似的,“哗”的一下拉开笼罩在她面前的重重云雾。卡瓦格博神山的面容瞬间显露了出来,在太阳的照射下金光灿灿。
人类对山与海的崇拜古来有之,而在藏地的每一座雪山都不仅仅单纯是一座山。它还承载着厚重的信仰,绵延的传统以及丰富的人文。或许我们需要去学习的,就是要对她再多一点点敬畏与尊重。
终于,在相隔9年之后,笔者计划再次踏访梅里雪山。希望能以最贴近她的方式,去感悟大自然及藏传佛教所带给我们的不凡感受。
一个人的“卡瓦格博”,便从即刻启程。
邮箱:wethinker20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