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ong Leung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经作者授权推送。转载请事先联系作者。
一 般来说,「回家」和「旅行」是一对矛盾,外出为游,归来为家,然而,这种时空上的错觉其实来自现代性(Modernity)对生活的扁平化:回家,只需回 家,旅行,只需旅行,有情怀,无情感。如果我们可以投入更多的想象,让生活立体化,「回家」和「旅行」更像是扭结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带(Mobius Strip),它们其实是一回事,都是投射情感、收获新知和重塑自我的生活方式。萨子把东方性的文化体系理解为生命面向「回家」的文化体系,我们通过自我 的逐渐的修行(在途),让生命无限地靠近「归乡」 。② 这一表述正好触及我们文化的核心情感,「回家」恰是构成我们东方生活美学的不可或缺的意象元素。
那 么,何谓「回家」。我们需在概念上有所预设:这里的「家」指的是「故乡」。不过,在现代语境里,故乡似乎有了新的意味。成就现代奇迹的「流动性」让地缘影 响越来越弱化,区域发展的极不平衡让人们不得不远走他乡。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人坦言,故乡是回不去的了。于是,我们有了地理故乡和心理故乡之说,地理意义 的故乡和我们渐行渐远,我们需要寻找一个在心理层面与「故乡」同构的寄情之物——心理故乡。萨子的观察不可不谓敏锐深刻,我们的文化是需要面向「回家」 的,哪怕「回家」仅仅是心理意念。
可是,「心理故乡」是不真实的。把故乡想象成「诗意的栖居之所」有何现实意义呢?与其说是为了乡愁,不如说是在拥抱异乡城市却发现得不到归属和温暖的时候所采取的一种心理疗法,最后,变成一种刻意为之的心理惯性。每 个人都可以赋予故乡任何意义以安抚心灵,可是,这里的故乡没有共性。没有共同故事,没有共同情感,没有共同念想,这还是故乡吗?我想,故乡是需要承载记忆 的,共同记忆是感情最大的一个来源。可是,有多少异乡人(尤其是年轻群体)还曾记得故乡的过去,了解故乡的历史?如果不能与故乡产生情感关联,所谓故乡也 只是一个含糊的意念X。没有具体指向,「故乡」其实是不存在的。
如今,即便我们回归故里,我们能找到归属吗?面对物理上的面目全非,我们到哪里寻找故乡?当熟悉的街区内容、亲切的人际关系,有安全感的共同生活日渐式微,当人们对生活属地的集体认同和相互依赖不再拥有,我们到哪里寻找故乡?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