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国家人文历史”,以飨读者。若需转载,请与作者或“国家人文历史”团队联系。
慈善的权力逻辑
传统学术界对于中国慈善史的探讨,较偏执于东方与西方的二元对比中。比如有的学者喜欢引用西方天主教传教士,诸如李提摩太、明恩溥、柏立德的观点,来证明中国慈善事业的落后、不规范和不纯粹性;而另外一些学者则擅长使用中国历史档案,反驳前者的观点。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因局限在二元框架中,均无法深入思考慈善行为背后更宏大的,与权力相关的逻辑脉络。
//
著:粱其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正式出版
说到中国近世的慈善史研究,粱其姿的名字绝对无法被忽视。虽然专攻医疗史,但梁教授探讨的问题,多与背后的社会观念和大众价值相关。换句话说,依托于医疗组织的运营方式,粱教授擅长挖掘其与社会思想间的关系。她的代表作品《面对疾病:传统中国社会的医疗观念与组织》,就是这种写法、分析方式最为突出的体现。
其实谈论近世慈善事业和中国社会的关联问题,在韩德林书前,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包筠雅女士(Cynthia Joanne Brokaw)就曾出版过这本《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Imperial China》(中文译名为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以阐释功德事业和权力间的密切联系。
夫马进(日)(ふますすむ)《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